浏览数量:370 作者: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 发布时间: 2023-12-14 来源:本站
拂面东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起航时。为了快速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12月11日,我校一年级数学组开启了组内周周晒课活动。
《9加几》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起始课, 本节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9加几”还承担着渗透凑整意识、即“凑十法”的教学重任,是学生今后在计算中主动寻求简便方法的启蒙教学。
1教研课堂展风采
“9加几” 是 “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第一课,这个单元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十分的重要。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熟练地计算10以内加法及10加几的式题,初步积累了一些计算经验。而通过这节课的探讨,不仅使学生掌握凑十的计算规律,而且能让他们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比如,8加几。7加几等。所以,我首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展示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和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并设计简单的数学问题,再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第三,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创新意识。
2课例评课共反思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听评课教研活动环节,听课教师们立足于课堂教学综合技能锤炼的角度,对石老师的课堂进行了评课研究。
张晶晶老师:
石老师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9加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小组内让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通过获得丰富的感知,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提出了多种9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非常具有创造性。另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体验“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吴琼老师:
在算法探究环节,石老师结合问题设计的操作活动——摆小棒,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算法多样化创造了探索的空间。学生在直观操作中轻松理解“凑十”原理,加深对“满十进一”的体验,并进一步理解位值概念。同时,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的活动过程中,不但深刻理解了凑十法的基本原理,而且培养了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发展了数感。
窦凡老师:
石老师执教的《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 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 20以内进位加法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计算9加几时,体会到“凑十法〞 的优势,并能掌握凑十法的过程。石老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好。
金许蓉老师:
石老师执教《9加几》这一节课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能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运用口令性的组织、调控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较好的教学素养。总体来说本节课在编排上能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石金桂老师:《9加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通过情境图,学生探索出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问题,通过用小木棒演示凑十法的过程,能更好的掌握9加几,再通过说图意、列算式,不仅对之前的内容进行了巩固,而且融合了9加几,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没有充分让学生从众多算式中找到本质,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较少。
2.练习部分显得有些枯燥,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的细节处理不当,如板书的设计、同桌讨论等。
我的收获:
1.一年级的课件应多设计趣味性的,可通过闯关、小动画等形式展开,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平时要加强课堂管理,关注每位学生,调动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3.课堂中要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本次活动,老师们对《9加几》这一课时及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必将激励和引导教师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探索和实践,将所学所感灵活运用到以后的课堂中去,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Copyright © 2022 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栖霞区燕子矶街道佘冲街1号
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036号 苏ICP备05048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