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附燕新小】立足课堂实践,研习教学标准——记附燕新小数学组周周晒课

浏览数量:204     作者: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     发布时间: 2023-12-20      来源:本站

       秋去冬来早,霜烟伴北风。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12月7日,附燕新小数学组围绕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开展了《认识垂线》的课例研讨活动。

立足课堂 展示风采

       杨昕艺老师从一条直线入手,让学生通过再画一条直线的方法,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从相交到垂直”“从垂直到垂线”“从垂线到距离”三个板块的学习中,学生不断观察、比较、猜想、验证,逐步形成了“互相垂直是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距离是‘垂直线段的长度’且是唯一的”等认识。

640.jpg

       在练习中,杨老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利用垂直线段最短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怎样测量跳远长度”“怎样铺设输水管道最节省材料”问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们加深了对垂线的理解。整个课堂真正实现了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640 (1).jpg

       杨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活力,趣味盎然,学生在课堂中能认真倾听,自由表达,灵活运用,整堂课行云流水,充分达到了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交流。

说课点评 共同成长

       我校各年级组数学教师积极参与了本次评课活动。评课教师们点评精准,指出了授课教师的闪光点,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汪妍老师(二年级)

       杨老师《认识垂线》整节课教学设计从生活中引入,最后又回归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促进价值。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遵循了先学后教的原则,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点拨的课程理念。建议在教学两条直线的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时,强调垂直是两条直线二者之间的关系

陈翊榕老师(四年级)

       整节课杨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巧用生成,挖掘学习素材,以孩子的作品为元素开启了探究,初步感知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接着,杨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的现象,结合跳远成绩的测量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深化概念。在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时,杨老师创意设计了学具,通过直观演示带领孩子感受点到直线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发现规律。孩子们在操作——观察——探究——应用中收获成功体验,积累思维经验,增长学习智慧。

侯小庆老师(六年级)

       杨老师这节课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这样就使学生对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了初步的感知。另外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对两条直线相交有模糊的认识,杨老师在课上通过分类帮助学生抽象出直线相交的共同属性——“有一个公共点,形成4个角”。再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分类发现角的情况,从而为后面认识垂线做铺垫。整节课,杨老师循序渐进,依着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孩子一步步发现新知,感受数学的魅力。

梁郭君老师(三年级)

       杨昕艺老师的《认识垂线》一课,通过两条直线相交展开研究,在探索互相垂直的过程中认识垂线,最后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垂线、怎样测量跳远成绩,让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杨老师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遵循了先学后教的原则,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点拨的课程理念。

周阳老师(三年级)

       杨老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画的两条直线出发,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分类。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教师则适时给予鼓励,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640 (2).jpg

       最后陈松兰校长对本次教研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陈校长点赞了数学团队爱思考、爱研究。同时谈到杨老师的数学课堂体现了探究性,在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提醒老师们开展活动教学时要有分工,有合作,要落到实处。

640 (3).jpg

       教以共进,研以致远。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教研是教育的生命线。经过这次的教研活动,数学组的每位老师都有所收获,在平日的教学中也会努力完善策略方法,努力推动教学以及教研质量再上新台阶。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22 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栖霞区燕子矶街道佘冲街1号
 12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036号  苏ICP备05048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