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附燕新小】融科技之新 启学生之思

浏览数量:146     作者: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     发布时间: 2023-03-18      来源:本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敢想、善思、会问、敢问,这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讲、主动学习的良好表现,还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核心。学生的提问能力基于细心观察积累,学校里现有的传感器能够感受温度、力、光、声、化学成分等,可以突破平时课堂无法“量化”和“可视”的局限,帮助学生发现更多问题。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动趣学课堂教学研究,帮助学生全面均衡发展,附燕新小科学组结合科技产品围绕“培养提问能力”主题开展研讨,针对不同年级,引导学生立足生活情境,借助科技产品,仔细观察,发现和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

“科”技创思 共“学”共研

成艳茹老师以四年级下册《水遇冷以后》一课的设计为例,演示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点、检测冰块、热水、自来水的温度、分析各组数据……通过一系列实操活动,科学组的每位老师零距离接触和运用了数字化传感器,大家兴致盎然,纷纷感叹科技产品的优势。

史陆华老师继续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大家展开讨论,如何借助传感器将过去的推测变为清晰地展示,进而引发学生更多的发现和思考,老师们进行头脑风暴,研究设计的可行性和细节。


除此之外,大家还探讨了在哪些实验中可以利用校内的多种传感器,以及进行课例应用和开发的可行性。比如,“植物周围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变化规律”、“人体的呼吸”、“探究磁铁的磁力大小”、“测量物体的导电性”……

玩转科技 “学”思共进

全组老师在攻克科技产品技术问题后,成艳茹老师在四年级开设了一节组内公开课《水遇冷以后》。成老师首先通过欣赏清晰直观的露水画面,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每位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记录在纸上,小组交流并汇总在问题单上,最后全班进行汇报,确定最终研究的问题——露水是怎样形成的?

接着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借助数字化温度传感器,直观、便捷地呈现了水遇冷之后温度的变化规律。

成老师立足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通过数字化实验,将抽象的微观动态变化过程和现象进行显现,优化了传统实验不直观、不准确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兴趣盎然、激动不已,感叹科技的神奇,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从而提升科学素养。

潜心反思 学无止境

史陆华:教学中,成老师能根据学情,引导学生探究: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让学生经历预测、实验、采集、分析、讨论、总结等过程。整节课由浅入深,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性强,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学生观察水遇冷过程中的变化活动中,借助数字传感器测量温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温度统计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将数字传感器技术引入科学探究实验,不仅是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更有保证,而且可以拓展研究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降低实验难度,提高实验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反思、交流探究过程,整理、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对新知的自主构建。

但我们同时也认识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传感器的应用也有不足,如虽然数据的获得更加直接和直观,却弱化了计算、作图、操作等重要能力的培养;传感器的原理复杂,增加了学生的认知难度。传感器要不要用?怎么用?答案是我们要先一起用起来,问题会越来越多,但也会越来越有价值。

王璐敏: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视频欣赏了清晨的露珠,根据视频内容和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先单独针对露珠提出问题,之后小组内分享讨论,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删减修改,再在全班内进行分享总结,最后确定一个最有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在整个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过个人思考和分享讨论,能够更加明确科学问题的要求:具有科学性和可探究性,为以后提出科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学生完整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活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过程性探究,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

在学生观察水结冰过程中,成老师先给学生们介绍了数字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并将其实际应用到了实验过程中。借助数字化温度传感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读出实时温度,降低实验难度,更容易发现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其思维过程更加清晰。

成艳茹: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我忽略了问题的指向性。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关于露珠的“问题”在哪,即便学生有疑惑,也是比较模糊的意识,并不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提炼出来,有些关于露珠的问题也就变成了“无意义”的问题,比如:叶子上能有多少露珠?露珠的形状为什么这样?虽然学生提问能力有差异,但学生的“无效问题”我也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很容易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所以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方法,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提问,让部分“无效问题”在组内就得到解决,“高质量”问题才会慢慢生成。

除此之外,经过人工智能培训后,本节课尝试在“水结冰”实验中利用数字化温度传感器,直接观察到水结冰时温度的变化,省去了记录和绘图的过程,较大的缩短了课堂教学中数据整理时间,为分析数据、交流思考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实验不再“多”和“忙”,学生思维更加清晰了。

通过本次校本教研,老师们切实感受到利用传感器后的实验结果更多元、数据类型更丰富,学生也可以发现更多问题,进而获得更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会用、善用才能真的为我所用。科学组将继续进行科技实验仪器与科学课堂有机结合的尝试,更新理念,融合创新,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22 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栖霞区燕子矶街道佘冲街1号
 12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036号  苏ICP备05048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