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附燕新小】小问号?开启的科学寻道之路——记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科学组教研活动

浏览数量:112     作者: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     发布时间: 2022-12-07      来源:本站

问号是开启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

“教”是实践,“问”是思考,以问促教,且行且思,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对老师来说,不仅是专业素养的提升,更是促进老师成长的催化剂。本学期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科学组教研活动以“学会提问,让思维看得见”为主题,聚焦不同年段提问能力的培养,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中展开。

带着问题学课标  交流分享助思考

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颁发以来,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科学教师带着关于“提问”的思考和疑问,不断学习探究新课标课程理念和教育方向,在学习中深刻体会新课标的新与变,并开展了《共学新课标 同研新思路》的交流研讨:

史老师针对低年段课标中“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的要求,提出了把“小问号”培养成“小小科学家”的想法。

王老师结合课标中中年段“希望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的要求,期待在今后的课堂中,能够通过教学把“为什么”的问题转化为可以被探究的问题,例如:“是什么……”“怎么样……”“在哪儿”“跟……有关……”“如何的……”。成老师就课标中高年段学生能基于所学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学习、交流和分享,老师们一致认为:提出科学问题是探究能力的第一步,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起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有“问”;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动手实践,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提问题   探究实践展能力

一次教学研讨是智慧的分享,是思维的碰撞,一次教学展示是教材的深耕,是教学的细研。在本次科学组内教研中,王璐敏老师执教了《把红糖放入水中》,王老师首先是以天冷喝红糖水的生活情境引入,请学生上台演示往水里加红糖,发现红糖并没有立刻溶解,引到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如何加快红糖溶解的速度?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可以提出假设:搅拌和水温会影响溶解速度。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从两个活动出发。

31.jpg

活动一:设计“温度是否会影响溶解速度”实验。

活动二:设计并研究“搅拌能否加快红糖的溶解”。

最后展示生活中相关情境,并启发学生据此提问:什么时候需要加快溶解速度,可以怎么加快溶解速度?什么时候需要降低溶解速度?怎么降低溶解速度?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王老师立足生活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通过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整节课,全体同学都参与了课堂学习,认真听讲,细致观察,积极发言,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

聚焦提问勤学习   互评互学促成长

科学组的老师们不仅在校内学习和实践,还积极参加校外的培训与学习,

在听过过程总关注教师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在评议活动中,老师们针对课堂授课情况进行反思交流,针对教学设计展开深入讨论,并将自己的所得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让思考有路可走,让成长有迹可循。

史陆华老师

32.jpg

成艳茹老师

33.jpg

王璐敏老师

36.png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不断地接触问题,感知问题,直到最终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展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从根本上明确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精心设计、努力优化、巧妙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打造儿童思维型课堂。我们将继续共学、共研、共享,潜心研究,扎根课堂,勤于探索,拨动思维开关,点亮科学之光。路漫漫其修远,科学组比肩同行,共携进步。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22 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栖霞区燕子矶街道佘冲街1号
 12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036号  苏ICP备05048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