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附燕新小】优化篮球技能教学 共探体育教研新路——记体育组周周晒课教研活动

浏览数量:151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     发布时间: 2025-06-11      来源:本站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持续深化篮球课堂教学研究,推动学生体质健康与运动技能全面发展,在2025年5月体育组的周周晒课教研活动中,三位体育教师针对三个水平段带来了三节别开生面的篮球课堂,分别是王凡老师《小篮球—合作运球》,徐宝鹏老师《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沈蓉蓉老师《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640 (20).jpg

      王凡老师执教了水平一二年级《小篮球—合作运球》,王老师这节课开始以无球的脚下练习为开始,为接下来的两人合作运球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不断强调合作拍球时,要及时沟通,互相交流。两人交替运球的游戏,在提升学生运球技术的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提升团队合作的能力。

640 (21).jpg

     沈蓉蓉:本节课的结构完整,教学思路清晰明了,重难点突出,课堂氛围活跃,王老师通过两人合作多种方式练习运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低年段学生对于小篮球运球的速度、空间的掌握,运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整个学习过程中,王老师也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更多的玩法,建议组织形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从两人练习可以转向三人或者四人小组练习,这样练习的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对学生的锻炼也会更加全面。

       徐宝鹏:王老师这节篮球课设计科学,目标明确,活动丰富。教师以游戏化教学贯穿始终,通过“无球模仿”“运球比赛”等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落实“学、练、赛”一体化理念。双人协作练习与竞赛机制有效培养了团队意识,标志盘的运用增强了练习趣味性和挑战性。强调安全距离与规范动作,保障课堂安全。课堂流程循序渐进,从热身到专项练习、体能训练,再到放松总结,符合运动规律,不足之处在于分层教学体现不足,部分学生可能因技能差异参与不均衡。建议增设分层任务,并在总结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反思,深化学习效果。

640 (22).jpg

      徐宝鹏老师围绕三年级学生设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篮球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蚂蚁搬家”等趣味游戏激发兴趣,结合教师示范、徒手练习、双人配合及运球传球组合训练,逐步提升学生手眼协调与动作规范性。教学中融入体能练习(如俯卧拨球、俄罗斯转体)强化核心力量,注重团队合作与规则意识培养。课程通过差异化指导与鼓励式评价,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感受运动乐趣,实现身体锻炼、技能提升与团队精神的综合发展。

640 (23).jpg

    徐嘉瑞:徐老师采用“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从无球徒手模仿→固定距离传接→移动中应用→对抗游戏,环节层层递进,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巧妙运用辅助教具降低学习难度,提升趣味性。在上课过程中徐老师示范精准,指导有效,通过正面、侧面、慢动作分解示范,清晰展示“蹬地-伸臂-翻腕-拨指”的发力顺序,重点强调接球时的“迎球-缓冲”动作。在 巡回指导中能敏锐发现共性问题(如学生传球时肘关节外展),并通过对比演示(正确vs错误动作)及时纠错。    

      夏国皓:本节课徐老师以“掌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为核心目标,教师通过分解动作讲解和接球要领,紧扣教学重难点,目标设定符合学生学情。教师示范动作标准,尤其强调了手腕发力与身体协调性的结合。巡回指导时能针对学生常见错误进行个性化纠正,体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同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从原地无球模仿→两人固定距离传接→移动中传接过渡,层次清晰。分组练习时利用标志桶设定距离,确保练习有序,学生参与度高。最后通过游戏巩固技能,既检验学习效果,又激发团队竞争意识,符合“学练赛一体化”理念,课堂氛围活跃。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动作掌握较快,可适当增加拓展任务,而基础较弱的学生需更多辅助练习。  

640 (24).jpg

      沈蓉蓉老师落实“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注重单个技能在实战中的运用,带领五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复习拓展课,旨在让学生将原地的双手胸前传接球运用到篮球活动与游戏中去,用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去掌握、运用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由两人配合再到四人配合、防守,最后小组合作,传接配合上篮,小组游戏时,同学们化作一个个优秀的小球员,精巧的传球,精彩的投篮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地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快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培养学生场上配合防守意识和竞技精神。

640 (25).jpg

     白鹏云: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沈老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设计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学生不仅能掌握传接球技能,更能在合作中培养体育品德。尤其在练习中穿插篮球比赛规则以及运用传球技术的时机讲解体验,最后学生通过传球配合投篮,将学、练、赛一体化贯穿整个课堂,若能利用标志物给学生具体的指令上进一步优化,课堂效果将更加出色。总之沈老师的课堂有趣、有赛、有配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体育课堂!

      余天琪:沈老师这节课将教学目标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深度融合。技能目标聚焦胸前传接球“蹬、伸、翻、拨”的连贯发力,通过分解与完整练习提升学生传球能力。目标设定既立足技术教学,又注重育人价值的渗透。教学内容打破单一技能训练模式,构建“技术学习—组合练习—实战运用”的结构化体系。从原地徒手模仿到移动中传接球,从固定搭档练习到两人传接轮换,再到“攻防对抗传球赛”,每个环节层层递进。特别在游戏设计中,教师将传接球技术融入到实战进攻情境,学生需在防守干扰下完成精准传递,并完成上篮。这种将单一技术转化为组合运用的设计,让学生在真实运动场景中深化技能理解。

640 (26).jpg

       此次教研活动,是一次篮球教学创新实践,更是聚焦学练结合,以赛促练的深度研讨,研讨时各位老师思维碰撞迸发的火花,将照亮附燕新小的体育课堂!未来,我们见将继续深耕体育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助力体育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22 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栖霞区燕子矶街道佘冲街1号
 12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036号  苏ICP备05048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