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附燕新小】聚焦数感:从“名家课例观摩”走向“组内实践研讨” ——数学组开展“趣学”背景下的高阶思维培养校本研修

浏览数量:257     作者: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     发布时间: 2023-04-01      来源:本站

春风过处,草也青青,木也欣欣

 春日共研,迸发数学思维

深耕细究,绽放朵朵芳菲

附燕新小数学组立足儿童的发展,紧紧围绕学校的“趣学”理念,趣创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数感”是对数的感悟,既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维的成分。数感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问题,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数学思维的纵深发展。3月,数学组开展以“融合校本文化,培育数感素养”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本次活动分为名师课例观摩、课堂教学展示、课后反思提炼三个部分,全体数学教师共同参与研究、研磨和研讨。

先导篇:

数感,原来可以这样被看见

就数感如何落地的问题,数学组成员在录播室共同观摩了特级教师张齐华的课例《千以内数的认识》。课前,张老师让学生们说说收集的千以内的数,在分享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种子也在此时悄然萌芽。课中,张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小棒、方块、计数器等学习材料进行新知的探究,每个学生都亲身探究知识形成过程,构建数感系统的知识脉络。课尾,回归生活中的情境,“紫峰大厦高450米”、“1分钟跳绳450个”、“老人一个月收入450元”,感受不同情境中的“450”,建立数的模型,逐步丰富学生对数本质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培养学生数感。整节课,数感的培养在学生直观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中落地生根。

课堂篇:

数感,需要我们趣味勤实践

数感发展的关键期是小学低年级,数感教学的重点应在第一学段。数学组老师们联系低年级“数的认识”教学,注重知识的生长与延伸,尝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学习研究成果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数感。老师们认真研读新课标及教材,集思广益,反复推敲,分别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开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组内研讨课。

数感是一种极为抽象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结合动手操作,使抽象的数感形象化。余三娇老师紧扣课程标准确定学习为目标、抓住知识本质梳理核心概念、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原则设计教学活动,借助小棒和计数器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唤醒他们“满十进一”的已有经验,明晰核心概念,拉近与数的距离,发展数感。通过趣味练习,学生在多样的体验中构建学生数的认知结构,思维品质在应用中得以提升。

梁郭君老师执教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联系已学知识进行读数、写数,然后进行分类,对万以内含有0和不含有0的数的读写进行区分,同时采用数方块、拨算盘、圈一圈、画一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认数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每个孩子经历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有思考有发现有表达有感悟,这正是趣学课堂的样态。整节课从生活情境出发,再通过“去情境化”抽象出数的意义,最后通过“再情境化”深化学生对数的认识,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让数感真实生长。

思篇:

数感,值得我们潜心真探究

课后,数学组就这两节课进行研讨。

一年级:

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要从数感开始。余老师在引导孩子在开放式的探究活动中操作、感受、讨论,不仅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数的本质,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探索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万以内数的理解。

二年级: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今天的三节课老师们都是注意捕捉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搜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拉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认数活动,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从而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

三年级:

梁老师的课以培养学生数感为目标展开教学,在课前他还研究了学情,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认识万以内的数,也能从数的组成角度认知数的意义,但对数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与生活实际联系,如“一千”、“一万”有多大,学生没有多大的感觉。因此,梁老师课上设置多种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增强了学生的数感。余老师则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把抽象的数的运算转化成直观的物化动作,不但能得到计算结果,同时也是算理的直观体现,并蕴含着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四年级:

“数”是量度事物的抽象概念,“数字”是人类精准描述事物数量的基础,所以“数”的认识与计算当然离不开数数。两位老师的课中都注重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感受数的意义、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及位值制记数法,建立起数与计数器、算盘的联系,深刻体会想要认识数离不开数计数单位,也让学生们感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五年级:

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已经认识了“个、十、百”的数位名称、顺序等,也知道其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梁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以类比促迁移”的教学策略,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实现新知识的同化,以促进学生认知建构。在教学“四位数的读法”时,梁老师引导学生将数按照有没有0以及0的位置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型数的读法进行了讨论,启发学生总结读万以内数的法则。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余老师的认识100以内的数,借助小棒和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数,并用不同的方式数数,让学生体验亲身参与知识掌握与运用的情感及数学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有序思维。

数学的美在于逻辑、在于思辨、在于探究。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挖掘资源,设计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有趣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组将继续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之路上,不断学习、探究和实践,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和表达,激起思维的碰撞,激发思维的火花。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22 南师附中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学校地址:栖霞区燕子矶街道佘冲街1号
 12苏公网安备32010202010036号  苏ICP备05048463号